不顧家人反對!30名學霸「集體皈依佛法」 深陷「詐騙風波」仍不願還俗:路並不好走

要想讓寺廟的香火和人氣旺起來,修路是第一步的。

在「功課」之餘,仁卿法師就帶著這近30名學霸,每天上上下下地穿梭于山路上修路。

大家分工明確,從除草、開路、混泥沙、背石磚、鋪路,各司其職,有條不紊。

餓了就吃山上種的瓜果,渴了就喝山澗里打來的泉水,大家有說有笑,把勞動也當做一場莫大的修行。


Advertisements

等山路有了,寺廟便會每天派出一名僧人下山負責廟裡的採買。

此前因為沒有山路,寺廟都不通電。

路有了,大家又開始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識開始給廟裡供電。

首先是大雄寶殿的,沒有燈光終日黑燈瞎火,終究佛性不足威嚴不夠。

給廟裡的每一個角落都安裝上佛光燈之後,一到晚上隔著遠遠一望,整個雲海寺一下子就亮起來了,雲海深處有佛光燁燁生輝。


Advertisements

有吃、有喝、有照明,最後便是廟裡的建築問題。

記者了解到廟裡有一位叫做李珊的女居士,她雖未皈依,卻是廟裡修葺寺廟出力最多、貢獻最大的人。

李珊是90后,大學學的是建築與園林設計。

剛上山時,寺廟雖然已經被師傅師兄們收拾得乾乾淨淨,但是卻仍舊存在不少地方讓她看了十分不舒服。

為了把寺廟打造成自己心目中的樣子,這個90后小居士準備大幹一場。


Advertisements

首先,是寺廟的庭院花草與景觀。

為了打造一個個看的過去的花圃,她跟著其他師傅師兄一起,挺著瘦小的小身板,來來回回地穿梭在好幾公里的山路上,不停地背磚背水泥,一次就是四五十斤。

磚石水泥有了,便開始砌牆砌花圃,把庭院內的花草錯落有致地圍起來。

然後開始在各個角落種花、種樹,爭取做到放眼望去,皆是風景。


Advertisements

寺廟很久,牆壁和屋頂年久失修已經綠苔遍布,泛黑滲水。

她又憑藉自己的專業知識提供最專業的修葺意見,哪裡該怎麼弄不破壞形態,哪裡該注意避開歷史古迹,哪裡該翻修……

修建大雄寶殿時,仁卿法師又主動獻出自己的所有積蓄用於購買材料,大家也紛紛慷慨解囊,前後花費上百萬,光大雄寶殿的宇頂便用去一大半。

整個廟宇翻修之後,可謂步步一景,煥然一新,漸漸地上山供養的居士和香客便多了起來。


Advertisements

當天灰濛濛時,寺廟便有師傅敲響晨鐘,鐘聲清脆,滌盪心靈。

最先忙起來的是廚房,三四點鐘的時候這裡便已開始炊煙裊裊,有人劈柴、有人燒水,有人蒸煮,有人洗菜,為大家準備早上的齋飯,他們中,大多數都是自願上山修行的居士。

約摸五點鐘,僧人們用過早飯,「咚咚」的木魚聲與梵聲便開始從大雄寶殿傳來。

那是僧人們在做一天的早課,唱經頌佛。

僧人們用唱經的形式,頌出晦澀難懂的經文,聲音婉轉動聽,餘音繞梁,整個大殿都顯得神聖莊嚴。


Advertisements

早課之後便是各自修行,大家修行的方式不一而足,有接著誦經念佛的,有打坐冥想的,有交流佛理的,有入山遊覽感悟的,也有忙於菜地、廚房和廟內灑掃庭除的。

然後便是午膳,午膳之後又是各自修行。

隨著傍晚敲響鐘聲,大雄寶殿的佛號又再次響起來,一天中的晚課又開始了。

晚課之後,寺廟裡的眾人各自活動,不久早早洗漱便睡去。

逃避現實還是修行佛法?

曾在雲海寺採訪的成都商報的記者發現,雲海寺的生活雖然靜謐、單調,但是只要在這裡修行的人,日子都過得十分充實。


Advertisements

尤其是法師們,一個個都是下苦功夫的,有時候頌經,一頌便是一個朝暮。

逃避現實的人,是受不了這份清苦的,唯有發大願的人才能留得下來。

對於人們的疑問,寺廟負責人仁卿法師曾對記者說:「總有人覺得我們年紀輕輕,高學歷,為何出家?覺得我們是遇到了什麼困難,或者家庭遇到什麼變故,過不下去了(才出家),逃避現實才來到這裡,其實根本不是這樣。」

仁卿法師表示,自己此前作為大學老師,生活富足,按照常理本應該是成家立業的。

但他就是對佛學文化放不下,發現潛心鑽研佛學之後,對其他任何東西都提不上興趣了,包括婚姻和驅使的追求。


記者又陸續通過採訪了解到,寺廟裡的30位「學霸」僧人,大多和仁卿法師有一樣的經歷。

他們大多都是在大學期間對佛學表現出了濃烈的興趣,這才決定走上這條路潛心修行。

除了父母,他們都曾學業有成、工作順利,是別人眼裡的成功者,並不存在逃避、懦弱一說。

比如寺廟學歷最高的覺衛師傅,他在皈依前曾是北大的高材生,後來又在中科院碩博連讀,畢業之後已經達到了絕大多數人難以望其項背的高度,年薪百萬。

然而世俗的追求易得,思想與精神的追求卻遍尋不得。

覺衛師傅大學時就痴心於佛學,最終在緣分的驅使下,這才決定告別俗世,做了一名僧人,掛號在雲海寺。


雲海寺的30名學霸僧人,無一不是學業順利、事業有成的精英人物,入寺之後更是修行刻苦,在佛道中漸漸登堂入室,因此外界盛傳他們逃避現實,有失偏頗。

仁卿法師說:「對於人們的誤解,最大的問題是我們和曾經的親人的羈絆。其實我們很多80后、90后的出家人,都不得不面臨如何給父母盡孝的問題。」

仁卿法師對記者表示,為了更好地處理修行僧人和家人們的關係,他已經決定在廟裡修建生活區以供廟裡的僧人們的父母、家人居住,他們想短住、長住,都可以。

他準備撥出一部分寺廟的香火錢,用來作家屬們日後的「養老金」,讓他們以後的養老無後顧之憂。


如今怎麼樣了?

面對記者,仁卿法師講話有理有據,似乎十分中肯,而他的想法是否能實現?寺廟裡的30名「學霸」僧人時至今日又怎麼樣了呢?

2018年9月,雲海寺來了一個姓程的年輕修士想要皈依,結果寺廟在未徵得其家屬意見的情況下就草草給其剃度,沒想到,卻差點給雲海寺帶來滅頂之災。

2018年冬天,又一個關於雲海寺的新聞在網路上瘋傳。

據多家新聞媒體的報道,雲海寺因詐騙信眾錢財,兩名負責任被緝捕入獄,寺廟封停禁止觀光遊覽,被勒令整頓修改。


而事件的導火索,正是那名9月份來皈依的程姓修士。

原來,在這名小修士皈依之後,他的父母很快就找來拉他回家,雙方互不相讓。

最終,他的家人一氣之下一紙訴狀把雲海寺告上法庭,控訴雲海寺涉嫌詐騙、矇騙信眾。

結果警方很快立案偵查,還真發現了雲海寺內部的貓膩。


警方立案偵查后發現,楊某和王某兩位看山的修士,通過誘騙多位法師定身雲海寺的同事,以修葺寺廟的形式在2012年至2018年期間,共讓大家捐款近900萬元。

其中涉及詐騙達40餘萬元,而這些錢都入了他們自己的口袋。

當年冬天,王某、楊某被判有期徒刑一年。


雖然二人在2019年10月22日,因表現良好提前出獄。

但是因為「詐騙風波」,雲海寺的名聲卻從此一蹶不振,加之寺廟仍然處於整頓修改期間,如今的雲海寺已是門可羅雀,香火凋零,早已沒有了往日萬民來朝的鼎盛景象。

有意思的是,雖然雲海寺面臨諸多風波與爭議,但是廟裡修行的30位「學霸」僧人向佛之心卻依舊篤定,他們仍舊如往常那般進行著自己的修行,彷彿人世的紛紛擾擾都與他們無關。

如今的雲海寺名聲大減,人氣衰微,但是朝夕之間,仍舊可以聽到鐘聲與僧人們的唱經聲從寺廟傳來。


寺廟雖然顯得凄清、靜謐許多,但是看起來更平添了幾分佛門的清凈與不爭,也許這才是寺廟原本該有的樣子。

從出世價值來看,30位學霸集體出家的方式,固然無可厚非。

人都有選擇如何活著的權利,國家也支持宗教與信仰自由,因此他們的所作所為尚在容忍範圍之內。

人都有追求,只要不道德淪喪和違法亂紀,那麼無論物質還是精神追求,都應該被尊重。

在思想上,我們應當求同存異,互相尊重,這早已是公認的普世價值。


但是從入世價值來看,這30名「學霸」僧人的所作所為則絕不可取。

首先,他們不是只有自己,還有父母、妻子乃至孩子。

出家不是過家家,跨過佛門,便宣告著與世俗再無羈絆,總不能再把老婆孩子接過來再拼一桌過日子。

正如仁卿法師所說,他們之中絕大多數還都是獨生子女,那麼他們出家之後,他們的父母年老之際該何去何從?又該誰給他們養老?


父母花費一輩子心血,把孩子培養成才,希望他成家立業,晚年可以享享天倫之樂,結果兒子卻說自己想要皈依佛門,四大皆空。

如此不管不顧的做法,不免自私、冷血。

國家與父母20年樹才,苦心孤詣,如果只是培養出了一個四大皆空的頭陀,不免令人心寒。

因此「學霸」僧人們的路並不好走,也未必是對的,奉勸大家三思而行,莫要行差踏錯。

來源:今日頭條


Advertisements

回首頁

2/2

Advertise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