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管你多窮!也別對孩子喊「窮」
一百個父母,有一百種教育孩子的方式。
有人喜歡窮教育,有人習慣了富養孩子,還有人拿著錢,天天喊窮。
讓孩子知道家庭很「窮」,是好,還是壞呢?
很喜歡一種答案:「別喊窮,沒人給你錢;別想哭,沒人會在乎;別乞求,別人等著看笑話;別低頭,地上沒有黃金只有石頭。」
培養有骨氣的孩子,是父母應有的責任,不管多窮,都別喊窮了。
01
喊窮的父母,會讓孩子很自卑。
工程師愛德華·墨菲通過不斷實驗,得出一個結論:「凡事可能出岔子,就一定會出岔子。」
換一句話說,就是——如果有兩種或以上選擇,其中一種將導致災難,則必定有人會作出這種選擇。
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。
為什麼我們習慣性盯著壞的一面,而不是好的一面呢?其中的心理暗示,我們無從說清楚。
但是我們應該在孩子的身上,避免「墨菲定律」的發生。若不然,孩子的心理陰影面積,會不斷增加。
知乎上,有人問:「父母總是哭窮,是什麼感覺?」
網友「小安」用小故事,作為回答。
身邊的一個孩子,爸爸媽媽不願意給他買這買那,總以為,金錢來之不易,應該緊緊地摳住。
有一天,孩子和玩伴在一起,要買零食。但是父母拒絕了,其他孩子卻吃得津津有味。
之後,其他的孩子都取笑他。
更離譜的時候,孩子要買作業本,父母也要借機會喊窮,只是買最廉價的作業本。
久而久之,孩子變成了畏畏縮縮的人,還被同伴孤立。
父母告訴孩子:「我們窮,我們就算是低人一等。」
自卑、抑鬱之類的詞語,無形之中就從孩子的身上體現出來了。
生活有幸福、不幸,兩種選擇,但是父母卻帶著孩子一起,選擇了「不幸」。這就是墨菲定律在家庭裡,源源不斷地發酵。
說實話,被「喊窮」環繞的孩子,連賺錢的勇氣都弄丟了,還談什麼人生理想。
太多的想法,還沒有開始,就因為「我家窮、父母無法支持」,就放棄了。
哲學家斯賓諾莎說過:「由於痛苦而將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。」
喊窮導致孩子越來越自卑,父母於心何忍呢?
02
天天喊窮,也改變不了家庭的狀況。
社交的時候,我們會主動遠離「自帶窮人氣」的人,因為我們都想靠近正能量的人,去和財富結緣。
那些喊窮的人,卻把窮人氣往身上攬,從而被正能量的圈子排擠。
我的一個親戚,住在山溝裡,家裡窮得常常揭不開鍋。
左鄰右舍、親人都幫他,把舊衣服送給他。
他拿著舊衣服,穿到孩子的身上,就說:「我們都窮成這樣了,衣服都買不起了。」
後來,親戚的孩子外出打工,收入還不錯。但是親戚卻始終要求孩子把工資交出來,並且存起來。
存款是多了,但是親戚的手,像鐵桶一樣,從來不願意把錢拿出來用。
親戚常常說:「我是窮怕了,把錢存起來,就會好一些。」
有一次,孩子和工友準備開一個小電子廠。親戚卻不願意取出存款,而是認為,孩子去打工,就夠好了。
孩子一晃,就是三十幾歲的人了,但是人生沒有什麼起色,在「窮人氣」的家庭裡,延續窮困的樣子。
當父母一次次認為「我們家,就這樣了」,就會貼上一個壞的標簽,無法撕下來。
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:「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簽,就會成為標簽所標定的人。」
喊窮,其實是對家庭的不認可,對孩子的行為的否定,遮擋了家庭發展的曙光。
事實證明,每天都喊「我窮」,是浪費精力。不如把時間用起來,讀幾本書,琢磨如何創業致富,把折騰人生的想法,變成行動。
03
做心靈富有的父母,孩子的人生充滿陽光。
晉朝時,陶侃的母親湛氏,苦苦支撐著家庭的生活。
有一年冬天,陶侃的幾個朋友來做客,又遇到了大雪,無法及時離開。
眼看,家裡沒有米、柴、草料了,陶侃很著急。
母親說:「別擔心,我想辦法。」
把家裡的柱子削掉半邊,用來取暖,把草席剁碎,用來喂馬;把頭髮賣掉,換來了米。終於熬過了雪天。
朋友都很感動,向官員推薦了陶侃。
後來,陶侃被朝廷重用,成為了將軍。
父母帶著熱情生活,孩子就會感受到正能量,也會傳遞正能量,從而家庭就有了希望。
窮苦的父母,你給孩子穿舊衣服的時候,告訴孩子:「我們遇到貴人了,他們送來了衣服。」
給孩子最廉價的作業本,就說:「還好,學習有機會了。」
孩子買不起書,就去借書,就說:「知識,原來是可以共享的。」
孩子想要的玩具,買不起,父母就想辦法做一樣玩具,帶來創造的快樂。
家庭窮困,但是父母古道熱腸,還幫助年邁的老人,關愛鄰居的孩子,形成良好的成長氛圍。
04
丘吉爾說過:「勇氣是人類最重要的一種特質,倘若有了勇氣,人類其他的特質自然也就具備了。」
如果你的孩子畏首畏尾,那就真的沒有出息了。而造成這個結果的,是父母「人窮志短」,沒有大的格局。
從不喊窮,不是對孩子有求必應,花大量的錢,而是把窮困的生活,當成奔赴幸福的起點。
美麗的珍珠,不一定在華麗的貝殼裡,那些看起來黑乎乎,沾滿污泥的貝殼裡,也有。
窮家庭,就是污泥裡的貝殼,有什麼好抱怨的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