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兒子,以後別帶孫子來看我了...」一位老母親的哭訴,刺痛了無數老人的心
「媽,我和你兒媳婦忙得很,孩子放你這幾天啊!」話音剛落,人早走遠了。劉阿姨站在門口,看著孫子提著小書包,睡眼惺忪地站在那。她嘆了口氣,把孩子接進來。廚房裡還有昨晚沒刷的碗,屋裡滿地玩具,電視開著卡通的聲音沒關,孫子坐下就喊餓。她趕緊燒水、煮飯、洗衣服……一上午忙得團團轉,中午剛餵完飯,孩子不睡又哭又鬧,她哄也不是、兇也不是,最後急得坐在沙發上流眼淚。這樣的日子,她已經過了五年。
誰規定的?老人一退休,就得接手帶孫子,還得掏錢出力,最後連個「謝謝」都沒有?這日子,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?
一、誰還記得父母的苦?
社區裡的張大媽,今年63歲,年輕時是小學老師,退休金夠自己日常生活。孫子剛出生那年,張大媽剛想好好休息,就被兒子喊去「幫個忙」,這一幫,幫到了孫子上小學。這幾年她煮飯、洗衣服、接送上學樣樣包辦,孩子生病她徹夜不睡地守著,自己得了高血壓也不敢聲張,怕「壞了兒子上班的安排」。她小心翼翼拿出退休金、給孫子報才藝班,兒子媳婦連聲謝謝都沒有,只說一句:「有了孫子,您退休了也不孤單。」
她曾試著和兒子說:「你們能不能每個月給點伙食費?」結果換來兒子的玩笑:「媽,我們是一家人,你還和我算這個?」她不吭聲了。從那以後,她就在心裡算著:這個月退休金又花完了,下個月怎麼辦?也想過不帶了,可轉念一想:「要是真不管了,孩子怎麼辦?」於是又咬咬牙接著做。這不是個別現象,是真實紮根在無數家庭裡的現實。
二、孩子大了,嫌棄的眼神比寒風還冷
李奶奶一手帶大孫子,從小到大沒缺一餐、一次接送,但孫子讀國中以後,回家看手機、玩電腦,從來不跟她說話。有一次她問孫子:「你週末想吃啥?奶奶做給你吃。」孫子頭也不抬,說:「你做的不好吃,我要點外賣。」李奶奶愣住了,半天才擠出一句:「奶奶不懂你們年輕人的口味了。」整整一星期,她晚上睡不著,翻來覆去想:「我到底做錯什麼?我只是想多疼他一點。」以為帶大了孫子,會換來幾句溫暖的話,沒想到換來的,是嫌棄的冷漠。
三、現代家庭,啃老變了樣,親情也變了味
不少年輕人表面看是自立了,其實從不曾真正「斷奶」。他們成家立業,房子車子是父母出的,孩子出生,還是父母養的。有多少老人,沒日沒夜帶孫子,結果累出病,還得自己看病自己掏錢。有多少老人,一輩子沒求過人,到老了連個說「不想帶了」的權利都沒有。你問他們為什麼不拒絕?他們說:「怕兒女日子更難。」你再問一句:「那你們難不難?」他們沉默了。
四、真正的孝順,不是把父母當「工具人」
父母含辛茹苦養大了我們,不是為了等到老了、再被我們壓榨一輪。他們願意幫忙,不等於必須幫;他們偶爾貼補,是情分。別等他們老得走不動了,我們才發現,從來沒問過他們累不累、想不想、能不能,而只是一直在問:「你能不能再幫我一陣子?」我們也別再拿「帶孫子」當成孝順的藉口。老人不是孤單,他們是被我們用孫子的名義「困住了」。真正的孝順,是理解、是尊重、是照顧,不是吆喝一聲、就丟過去一個孩子,然後轉身瀟灑。
劉阿姨後來還是開了口。那天晚上,孩子睡了,她給兒子發了一條訊息,只寫了一句話:「兒子,你以後別帶孫子來看我了。」她不是狠心,也不是絕情,而是真的撐不下去了。這把老骨頭,不是鐵打的;這顆老心,不是機器的。親情,從來不是一頭熱就夠了;家,不是靠一個老人在背後撐著就能永遠不倒的。有一種沉默叫忍了太久,有一種絕望叫「我真的不想再這樣活」。
對此,網友們紛紛留言評論:「身為一個三寶媽,我太有感覺了。我的公婆、自己的爸媽都幫我帶過孩子。而且都是非常盡心盡力。不可想像,假如沒有他們的幫忙。我怎麼能撐下去?」、「老人不欠我們的,幫我帶孩子我很感激,我常對孩子說,奶奶對你好吧!以後長大了對奶奶也要好!儘管和老人也會鬧矛盾,但我從來不在孩子面前,說他奶奶一句不好。」、「現在不帶孫子好像是犯罪,和兒子媳婦住一起真的很理解。」、「我就是沒有老人幫忙帶,兩個大人,每天忙得腳打後腦勺,不能全推給老人,老人也要理解子女。」
參考來源:騰訊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