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月鬼門開!記住「1要躲、2要忌、3要吃」 照著做「祈福納祥保平安」

七月,常被東亞文化圈稱為「鬼月」,這一稱謂源遠流長,深植於中國、日本、韓國等國家的民俗傳統之中,尤其與中國傳統的道教和佛教文化密切相關。據《禮記·月令》記載,七月對應著農曆的「孟秋」,是自然界陰陽交替、陰氣漸盛之時。古人在長期的觀察中發現,此時自然界萬物開始凋零,人類亦易感悲秋情緒,因此將七月視為鬼魂活動頻繁的月份,這一觀念逐漸演化為「鬼月」的概念。

七月初一,被視為「鬼門開」的日子,其根源可追溯至古代的「中元節」中元節,又稱盂蘭盆節,起源於佛教《盂蘭盆經》中的故事,講述目犍連尊者為救母親脫離餓鬼道之苦,向佛陀求助,最終通過供奉僧眾、舉行法會超度亡靈的方式,使母親得到解脫。這一節日在東漢末年傳入中國后,與本土的道教文化相融合,形成了以祭祀祖先、超度孤魂野鬼為主要活動內容的中元節,時間定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。然而,由於七月被視為陰間之門開啟的時段,因此從七月初一開始,人們便認為鬼魂開始遊離人間,直到七月結束,鬼門才重新關閉。

在「鬼月」期間,民間流傳著眾多的禁忌與習俗,旨在保護人們免受「不潔」之氣的影響。例如,避免夜間外出、不穿鮮艷衣物、不隨意晾晒衣物、不在戶外擺放食物等,以防招惹遊魂。同時,人們會通過燒紙錢、祭祀祖先、舉辦普渡法會等方式,以示對亡靈的尊敬與超度,希望藉此安撫亡靈,保佑家人平安。

「鬼月」與「鬼門開」的傳統,它不僅是對過往靈魂的紀念,也是對現世生活的反思,提醒人們在繁華喧囂中不忘敬畏自然,銘記先祖,保持內心的寧靜與謙卑。在民間,七月初一「鬼門開」,要記住1要躲,2要忌,3要吃,祈福納祥保平安!

1要躲

「躲鬼煞」:在七月初一及整個七月(俗稱「鬼月」),人們認為陰間的鬼魂會來到陽間活動,因此有「躲鬼煞」的習俗。這並不意味著要整天躲在家裡不出門,而是指要避免在深夜或偏僻、陰暗的地方獨自行走,以免遇到不幹凈的東西。同時,家長也會告誡小孩晚上不要外出玩耍,以免發生意外。

2要忌

忌亂說話:在這個月里,人們認為言語有靈,亂說話可能會招來不必要的麻煩或災禍。因此,要避免說些不吉利的話,特別是關於死亡、鬼魂等敏感話題。同時,也要避免爭吵和衝突,保持和諧的家庭氛圍。

忌游泳:有些地方還有「七月不游泳」的習俗,認為這個月的水域可能不太平,容易發生溺水事故。這雖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,但也提醒人們在夏季游泳時要注意安全,避免到不熟悉或危險的水域游泳。

3要吃

吃扁食(餃子或類似食物):在一些地區,人們會在七月吃扁食,這象徵著包住「髒東西」,不讓它們進入家中或身體。同時,扁食也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食物,適合在夏季補充體力。

吃時令蔬果:七月正值夏季,各種時令蔬果大量上市。多吃這些新鮮蔬果不僅可以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和水分,還有助於清熱解毒、防暑降溫。

吃鴨子:在七月,許多地方有吃鴨子的習俗。這是因為「鴨」與「壓」諧音,寓意著吃掉鴨子就能壓住邪靈和霉運。此外,鴨子還有清熱解毒、滋陰養胃的功效,適合在夏季食用。

老鴨湯是一道營養豐富的湯品,具有滋補養生的功效。以下是一種簡單且家常的老鴨湯做法:

老鴨湯

老鴨;生薑;蔥;料酒;鹽;清水;

將老鴨洗凈,去除內臟和多餘油脂,斬成適當大小的塊。冷水下鍋,加入少許料酒和幾片生薑,大火煮開后撇去浮沫,這一步是為了去除鴨肉的腥味和血水。

撈出焯水后的鴨塊,用清水沖洗乾淨,瀝干水分備用。

取一個砂鍋或燉鍋,加入足量的清水,放入焯水后的鴨塊、切好的生薑片和蔥段。大火燒開後轉小火,慢慢燉煮。燉煮時間根據鴨子的老嫩程度而定,一般需要1.5至2小時左右,直至鴨肉軟爛。

待鴨肉燉煮至軟爛后,根據個人口味加入適量的鹽調味。

嘗味后,如果湯汁過於油膩,可以用勺子撇去表面的浮油。

最後,撒上少許蔥花或香菜點綴即可出鍋享用。

來源:搜狐

Click to show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