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果不饒人!人到中年:4件事「損陰德」別再做了 以免招災惹禍「報應在子孫身上」

在不同的人眼中「因果」的含義也大為不同,有人認為因果是一種求證,試圖用結果論去探討「因」的起源;也有人認為因果互補,即二者相輔相成、相依相存。

如果從佛教思想來詮釋因果,可以簡單的解釋為種瓜得瓜、種豆得豆,即「有因必有果,有果必有因」。一個人經常做善事或許未必有福報,但災禍也會離他而去。

相反平時壞事做盡的惡人雖然沒有「現世報」,但卻很可能報應在他的後世子孫身上。古人講「因果不饒人」,人到中年,這4件損「陰德」的事別再做了。

一、遠離貪心

《西疇老人常言·應世》中曾寫到:「各泯其貪心而安分守節,則何奪祿敗家之有?」一個人如果沒有貪心,安分守己的過日子,又怎麼可能導致家敗呢?

佛教對「貪」的解釋非常明確,指的是不滿足於現狀,對人對事都喜歡佔便宜,否則就會心不甘、情不願。俗語有云:「人心不足蛇吞象,世事到頭螳捕蟬。」。

一個貪心過重的人,雖然暫時能獲得一些小利,但最後卻難逃因果報應。因為佛教認為一個人從出生之日起,「八字」就已經註定了他的命運,「命裡只有八分米 走遍天下不滿升」,如果過於貪婪並非積福而是攬禍。

因為一個人承受的福報多寡早已命中注定,就算是通過卑鄙的手段,得到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,想必也會遵循「是福不是禍,是禍躲不過「的定律。

這種說法看似迷信,實則也有一定的道理,因為主要的目的就是奉勸世人,切莫過於貪心否則必然會遭報應。

生而為人無論是窮還是富,都應該抑制自己的貪念,因為佛云:「一念起,萬水千山;一念滅,滄海桑田。」。所以人生要學會「放下」,正所謂「盡人事,聽天命」,否則必遭因果輪迴之苦。

二、遠離嗔心

「嗔」可以解釋為發怒、生氣,或對某個人不滿、怪罪,佛教認為「嗔心」中,必然包含仇恨心和憤怒心。一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喪失理智,意氣用事、大發雷霆,根本無法承受逆境的壓力。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卷第四十九雲「一念嗔心起,百萬障門開」,一個人就算只有片刻之間的仇恨或怨氣,也會導致罪惡滋生。

正所謂「一嗔一地獄」,佛教認為「嗔」是地獄之源,一個人生氣的時候,就彷彿行走於地獄,不僅會傷害他人也會傷害自己。按照比較時髦的說法,「嗔心」就是心態不好,愛生氣的話,福報也會越來越少。

「嘆人生,不如意事,十常八九」,誰也不可能一輩子風平浪靜。人總會遇到一些讓自己苦惱,或者說難以解決的事情,一不順心就大發脾氣的人,肯定會把福氣和運氣嚇跑。「嗔是心中火,能燒功德林;欲行菩薩道,忍辱護真心」,所以一定要遠離「嗔心」。

三、遠離傲心

傲心就是一顆驕傲的心,人可以有傲骨但卻不能有傲氣。自古以來過於狂傲的人,一般都沒有太好的結局。

放蕩不羈、自視甚高的李白,雖然創作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,但晚年時卻因為鬱郁而不得志,最終落寞地離開了人世。

明代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唐寅,縱有「牡丹花下死,做鬼也風流」的狂傲,但卻一生都生活在窮困潦倒中。

常言道:「天狂必有雨,人狂必有禍」,做事可以高調但做人卻不能高傲,因為狂妄自大、自視甚高的人,眼睛裡邊只有自己,最後因為得意忘形而樂極生悲。

四、遠離妒心

每個人都有嫉妒別人的心理,有的時候嫉妒就像一把殺人的屠刀,不僅會傷害那些被嫉妒的人,而且到頭來也會傷害自己。因為嫉妒很容易發展成仇恨,總是認為別人對不起自己的人,又怎麼可能不生業障呢?

嫉妒是因為心胸不夠廣也沒有容人之心,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的人,最後往往都是笑話人不如人。

一個人長存嫉妒心理就會失去福報,並且會使業障越來越多,常言道:「佛眼中是佛,魔眼中是魔」,你自己是什麼樣的人,自然看別人也就是什麼樣的人。

佛教將貪、嗔、痴稱為「三毒」或「三垢」、「三火」,並認為此「三毒」不僅會殘害身心,而且還會使人沉淪。

一個人如果產生了這「三不善根」,那麼必然會陷入因果輪迴之中,正所謂「天道好輪迴,蒼天饒過誰」?人到中年心存善念方得始終。

文章來源:搜狐

Click to show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