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祖宗:「老而不死是為賊」!老人「90歲還活著」對於子女來說是福還是禍?
老祖宗:「老而不死是為賊」,老人9旬還在,對於子女來說是福嗎?
「家有一老、如有一寶」,這句話的意思是說,家裡如果有一位老人,那麼這老人就像寶貝一樣,給家裡的生活帶來樂趣。
但是在現實生活中,因為各種原因,一些家庭在紛爭和矛盾不斷的情況下,媳婦和公婆的關係卻關係緊張,缺乏了冷靜和理智,最終成了水火不容的局面。
於是老祖宗說的「家有一老,猶如一賊」就出現了。
其實「老而不死為賊」的這句俗語,是我們的老祖宗聖人「孔子」說的,當然孔子既然說出這句話,自然有自己的道理在裡面,那麼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?而老人9旬還在,對於子女來說是福嗎?
俗語「老而不死為賊」的真正含義:
關於「老而不死為賊」的說法,來自於古籍《孔子家語》,其中是這樣記載的:
在《孔子家語》中,孔子和原壤是發小,又是好朋友,名字也是一個丘,因此也就有了「丘不失壤,壤不離丘」的說法。
但是天有不測風雲,某一天原壤的母親去世了,於是孔子便出錢給原壤的母親助葬,並花了大量的銀子。
但是在抬棺材的時候,卻突然出現了這樣一件奇葩的事情,原壤不僅沒有哭,甚至還哼起了曲子。
這件事被孔子知道後,就徑直走到了原壤的跟前,並拿著拐杖對原壤大罵道:
「幼而不孫弟,長而無述焉,老而不死是為賊,以杖叩其脛。」
這句話的意思是說,你年幼的時候,從不講孝悌,而長大了又沒有什麼可說的成就,老而不死,真是害人蟲。於是孔子就用手杖敲擊原壤的小腿。
對於此事,孔子的弟子子路問老師,並對孔子說,既然原壤這樣無德了,你幹嘛還不和他斷交?
孔子卻說:「原壤是我的老朋友,雖然他這個做法失其為親,但是我和他斷絕來往,我就失去故人,他也失去了故人了。」
而孔子的做法,並不是罵的是老人,而是一些無德行的老人,當然孔子認為,人要勇於改正缺點,並要越早越好,如果四十歲之前如果養成一身缺點,那麼老了只會禍害其他人,誤導下一代。
那麼為什麼老祖宗說:「老而不死是為賊」呢?老人9旬還在,對於子女來說是福嗎?其實真正的含義是這樣的:
①人到了老年以後,成了「老小孩」了。
所謂「老小孩」,也指的是「老幻小」,指的是人到了老年以後,其隨著歲數的變大,老人心情脾氣方面就像小孩子一樣,當然也指的是一些不明事理,經常給子女添麻煩的老人。
所以老人在這種「品性」下,因為一些不順心的事情,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就容易和子女們發生矛盾,甚至出現吵架的現象,這是十分不利於家庭的和諧的。
當然「老小孩兒」這不過是民間的一種俗稱罷了,而科學界稱「痴獃」。
至於「老年痴獃」,不過是一種慢性精神功能紊亂,是大腦代謝異常而導致的智能衰退的表現。其思維、記憶、判斷、理解等方面會發生退步的,所以來說不要和老人一般見識,其實老人也不想發生這樣的。
②「久病床前無孝子」,其實這也是一些無奈。
在農村裡有一句俗語:「久病床前無孝子,久貧家中無賢妻」,當然事實也是這樣。
這句話的意思是說,人到了老年得了病之後,在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的情況下,就算平時再孝順的孩子也會失去耐心的,並且和老人發牢騷。
其實這也是一種無奈的做法。因為在現實的生活中,年輕人的壓力是非常大的,或許老人一天兩天,一月二月躺在床上還不覺得什麼。
但是如果老人一年兩年呢?作為孩子的會不會失去耐心。畢竟老人需要子女的照顧,但是子女們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家庭,所以在「上有老下有小」的情況下,一些事情也顯得力不從心。
當然子女們還要努力的工作去照顧自己的一家老小,他們不是不想孝順,在生活壓力大的情況下,則變的心有餘而力不足,這也是一種無奈罷了。
③,雖然孔子有這句話,但是「百善孝為先」。
儒家《孝經》這樣記載:
「身體髮膚,受之父母,不敢毀傷,孝之始也;立身行道,揚名於後世,以顯父母,孝之終也。夫孝,始於事親,中於事君,終於立身」
這句話的意思是說,在我們華夏的文化中,孝文化是第一位的,而孝順父母只是孝道的開始,然後並養老送終。
畢竟以現實生活來看,父母和孩子是我們最親的人,所以我們如果不對最親的人好,無論是從道義上,還是從血緣方面來說:「孝順老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」。
而這不僅僅是積德,也是孝道的一種文化傳承,畢竟我們生活在這世界裡,我們稱為父母的子女自然是一種「緣分」,所以我們也要做到「百善孝為先」。
而佛經中有這樣一句話:「父母本是在世佛,何須千里拜靈山」。
這句話的意思是說,父母原本就是我們的菩薩,所以應該陪在父母身邊,恭敬孝順父母才行,又何必遠行千里去靈山拜佛呢?
寫在最後:
當然有人說的:老人9旬還在,對於子女來說是福嗎?其實這就是一種福氣,畢竟我們生活在世上,只有和親人有緣,而其它人只不過是過客而已。不過對於「老而不死是為賊」的說法,這不過說的是一些無德行的少數老人罷了,所以來說,一些事情也要多面去看。
文章來源:頭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