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嬤餵孫吃一物「害寶寶被嗆死」!醫嚴厲警告:「這份指南」所有家長都該看看

今天的熱搜新聞大家都看到了嗎?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「葉盛醫師」分享了一個悲痛病例:奶奶餵孫子吃了一根起司棒,結果孩子吃太急、不小心嗆到了。膏體瞬間卡進氣管,孩子的臉憋得發紫沒辦法呼吸、無法出聲。奶奶雖然立刻用哈姆立克法急救、並呼叫救護車,可惜孩子因長時間缺氧、嚴重顱內損傷,最終無力回天。這樣的新聞,真的看得人心痛不已...

但比急救知識更重要的是預防,預防兒童異物卡喉,一定要安全餵養,預防大於一切。很多網友看了新聞都感到心痛不已:「一家人該多痛心啊…」、「奶奶要自責多久,以後無論多少年,想到這個事情,都會痛不欲生啊!」、「擔心奶奶自責的挺多,孩子媽媽天已經塌了。」、「太小的寶寶真的不能吃這類的零食啊。」

還有網友紛紛提醒:「3歲以前起司棒,湯圓,麻薯,葡萄,堅果,奶片,糖,果凍,不要給孩子吃了,吃東西不能大笑大哭或者跑的時候吃,老話說食不言、寢不語一定要記得。」、「其實奶酪棒的質地類似果凍吧,低齡幼兒嚴禁果凍,奶酪棒卻熱銷著。」、「孩子吃東西時,一定要嚴肅,不能跑跳,不能哭不能笑,千萬不要逗寶寶。」沒錯,安全餵食大於一切,一定要做好預防。

因為異物卡喉、導致孩子陷入危險、甚至失去生命的新聞很多,江蘇一名19個月大的寶寶,在家人沒注意的情況下、將一粒瓜子吞下,結果瓜子嗆入氣管導致窒息。孩子被送到醫院時,已經沒有自主呼吸,經過緊急手術後,才將孩子救回。

貴州一名1歲小男孩,因為進食瓜子誤吸嗆咳,出現呼吸困難...等到達醫院後,孩子已經重度昏迷,臉色青灰,嘴唇發紺,情況已經非常不好。但醫生沒有放棄,在孩子頸動脈的地方摸到了輕微搏動,搶救立即開始。整整70多分鐘,醫生都在進行持續的胸外按壓,他們想把孩子從死神手中搶過來。但心電監視器上的畫面最終還是落為了一條直線,那滴滴滴的聲音,刺痛了每一位在場的人的心。孩子,最終沒有救回來。

值班醫生倪醫生、寫下了這篇值班日記,她在日記結尾處提到:「無論你在一個孩子身邊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,請不要給五歲以下的孩子餵食瓜子、花生、核桃之類的堅果。今天這是一個血的教訓,不要認為意外離你很遠,其實意外就在我們身邊。」家長們,異物卡喉的預防太重要了。

孩子為什麼容易被嗆到?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,全球每天有近200個孩子因氣道異物窒息死亡。這些悲劇90%都發生在居家場景,而家長的一個疏忽,可能會讓死神在5分鐘內奪走孩子。

為什麼年幼的孩子會被嗆到?這三個致命弱點家長一定要知道:

第一、氣管太細:幼兒氣管直徑≈普通吸管(約0.5cm),而乳酪棒直徑普遍超過1cm。

第二、防護機制較弱:會厭軟骨發育不全,吞嚥時無法完全封閉氣管入口。

第三、咀嚼能力差:3歲以下兒童咀嚼肌群協調性差,邊吃邊玩時易分心嗆咳。

對於年幼的孩子,這幾類食物注意:

●禁止食用類:整顆堅果、果凍、QQ糖、麻糬、蒟蒻製品。

●務必加工類:葡萄、藍莓、小番茄需切4瓣;蘋果、胡蘿蔔需刨絲;肉類撕成細條。

●高度警覺類:乳酪棒、小饅頭、荔枝、花生醬、湯圓、年糕、棉花糖、肉丸子。

每個家長都要牢記,預防大於一切。在生活中一定要做好看護,保護好孩子,危險的食物處理好再給孩子吃,危險的行為一定要及時制止。

第一:食物處理標準

●所有圓形食物必須切開。

●黏性食物(如年糕)需搗碎成糊狀。

●纖維粗的食材要煮軟後撕碎。

第二:餵食安全準則

●固定坐餐椅,禁止跑動進食。

●吃完一口清空口腔再給下一口。

●哭、笑、說話時立即停止餵食。

第三:看護必備常識

●美國兒科學會:4歲以下禁食整顆堅果。

●日本官方警示:5歲前禁食蒟蒻果凍。

第四:家庭急救演練

●所有照顧者需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。

●每季全家模擬急救場景。

請把這份指南轉發到家庭群組,列印張貼在冰箱上。我們多一份認真,孩子就多一道護身符。記住:預防永遠比急救重要,別讓沒想到變成來不及!

參考來源:騰訊網

Click to show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