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宮癌不是悄無聲息的!身體出現4種表現「儘早去檢查一下」  謹記5步驟「保護子宮」減少病變

提到子宮癌,相信很多女性都不會陌生,它被稱為是女性的「紅顏殺手」,研究顯示,全球每2分鐘就有一名女性查出宮頸疾病。

宮頸病變是有一個過程,從正常狀態再到惡變,我們稱之為「癌前狀態」。

由於子宮癌發病隱匿,再加上女性婦科是個「多病」的地方,即使出現輕微的異常,也不會引起女性緊張,所以,臨床上大多數發現的時候已是中晚期,因而忽略掉了最佳治療時間。

子宮癌不是「悄無聲息」的,身體出現4種表現,儘早去檢查一下!

1、月經不正常

月經是每個女性都有的,而子宮是月經的來源,當宮頸發生病變後,經期也會出現相應的變化。

有的表現為月經淋漓不凈,會出現黑色的血塊,有的則會出現閉經的情況,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徵兆,應該儘早去檢查一下。

2、小腹疼痛

女性如果吃了太涼的食物,或是身體著涼了,或是有痛經的人都會引起小腹疼痛,因此很多人不會將此跟宮頸病變相聯繫。

但是如果你長期持久性的出現腹痛,任何藥物都無法好轉,甚至伴有噁心的情況發生,可能是宮頸發生病變引起的。

宮頸損傷會影響婦科周圍的組織,導致盆腔受到壓迫,擠壓輸尿管等,就會出現下腹脹痛的表現。

3、白帶異常

白帶是女性生理正常的分泌物,始初色、味正常,而當慢慢的出現米泔樣白帶,漿液性分泌物,呈稀水樣,伴腥臭,多是組織感染壞死引起的,儘早去看醫生。

女性子宮癌也是有一定的演變過程,一般是8—10年的演變過程,因此要做到早發現,早治療。

4、下身摸到腫塊

在初期,每次觸及子宮頸時,會感覺到腰骶部傳來的疼痛,也會有不良的反應,而隨著疾病的發展,就可觸摸到腫塊的存在。

這說明已經到了中晚期,是比較嚴重的程度。

子宮癌最愛這三類人,希望你不在其中:

1、感染HPV的人

HPV也叫人乳頭瘤病毒,HPV病毒是引起子宮癌的元兇,感染高峰在18-28歲和40-44歲兩個年齡段。

研究發現,感染高危型的HPV病毒,宮頸發生癌變的幾率高達80%以上。同時HPV具有極高的傳染性,不要輕易忽視。

2、長期吸煙的人

研究表明,抽煙的時間越長,患婦科問題的風險就越高,其中包括長期吸二手煙的人。

煙草中的有害物質,會破壞宮頸細胞的DNA,誘發子宮癌變,甚至會導致身體重要遺傳物質被改變。

並且吸煙喝酒,也會降低身體的免疫力,增加細菌病毒的侵蝕,增加感染HPV的幾率。

3、私生活亂的人

女性婦科問題,與其私生活有直接的關係。

大量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,早婚,多產,多個伴侶的人,會大大增加患宮頸疾病的危險性。

因此,女性在平時一定要潔身自好,做對安全措施,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健康。

生活中,要想保護婦科,減少病變,謹記5步驟:

1、要避免炎症

女人最常見的就是婦科炎症,這對女性健康和抵抗力的一種消耗。而且比較常見,所以很多女性都不太在意,增加病變的幾率。

平時盡量減少抗生素的使用,以免會造成耐藥性增加、抵抗力降低,可以多吃一些消炎的食物,或是常飲一些代茶飲。

其中,黃花苗,就是廣譜消炎的小植物,有婦科炎症的可以用黃花苗泡水喝。

黃花苗有「天然抗生素」之美譽,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抗生素,對臨床常見感染菌,尤其是革蘭陽性、陰性球菌有較好的抑菌活性。用於上呼吸道感染,乳腺炎、乳腺增生、尿路感染、肝炎、膽囊炎等症。

黃花苗還有利尿通淋的功效,通過尿液的沖刷,對尿道炎、尿路感染、盆腔炎有治療作用。

脾胃虛弱的人,建議飲用經過發酵處理的黃花苗葉紅茶,因為經過紅茶發酵工藝處理,降低了黃花苗的寒性,更適合長期飲用。

2、不要過度貪涼

一方面,很多女孩子特別不注重保暖,為了美,穿得很薄,導致身體著涼,很容易出現腹痛,宮寒等。

另一方面,就是愛吃生冷的涼食物,這對子宮來說,寒氣入侵,子宮分泌的激素就會漸漸的減少,免疫力下降,給癌細胞入侵身體一個好時機。

3、注意衛生

女性平時一定要保持下身的清爽、乾淨,是預防婦科疾病的重要步驟之一。

日常要注意每天更換內褲,清洗內褲,最好是單獨清洗,在太陽下晾曬,每3個月更換一次。

此外,也不要過度的清洗,不要亂用洗液,否則會打亂身體自身的酸鹼平衡,反而起到反作用。

4、堅持運動

長時間久坐,女性的盆腔容易充血,使血液循環不暢通,就會容易引發感染,炎症等。

所以,久坐1小時後,起身活動幾分鐘,平時多抽出時間,多做運動,適當的運動,可提高身體免疫力,還能促進體內毒素排出,減少婦科疾病的發生。

研究顯示,一周步行7小時以上,可降低20%乳腺及婦科患病率。

5、注射疫苗

女性一定要註冊HPV疫苗,可有效的預防子宮癌的發生。在國際上普遍認定,HPV疫苗對9-45歲的女性都有預防效果。

二價HPV疫苗適用於9-25歲的女性,四價HPV疫苗推薦於20-45歲女性,九價HPV疫苗推薦於16-25歲女性。

來源:搜狐

Click to show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