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有深意!朱熹問學生:為何叫「買東西不是買南北」? 10歲小孩「一語說破」:長知識了

中華文化博大精深,一言一行,皆有著其特殊的含義。數千年的文化沉澱與積累,使得我們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不經意的事情,背後卻有著無與倫比的深意。

例如我們常說的買東西,從我們出生,便一直聽到的都是買東西,並且無論南北東西,各個地域都秉承著同樣的使用方法。在購買物品的時候習慣用買東西來代替,但為何是買東西,而不是買南北。

其實早在南宋時期就有人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疑問,最終卻被一個十歲孩童道出了真相。

一、五行說

作為中國古代著名的理學家,朱熹的地位,是毋庸置疑。

雖然理學的存在,的確對百姓的思想解放有著明顯的壓制行為,但不可否認的是,其在儒學之上做出的貢獻,千年以來,與之匹敵者並不多。

朱熹在為官期間,除了處理政務之外,更多的便是開設學堂,講經授業,先後教授了眾多學徒。在一次授課過程中,學堂之外路過了兩名婦人,手提著籃子,準備前往集市買東西。

朱熹靈光乍現,便對學生提問到,明明方位有東南西北中,為何前往集市採購物品要用買東西,而不是買南北。

這節課上的學生,大都是年齡較小的孩童,聽到朱熹的提問,嘰嘰喳喳開始討論起來。

其實在宋代,買東西也成了約定俗成的話語,大家早已將其看作是最正常的一種行為習慣,很少有人去思考為什麼是買東西,而不是買南北。

過了一會,一個十歲的孩童站了起來,回答道:「金木水火土,配東西南北中。」

籃子乃是木條編織,屬木;火會燃木;水則外灑;土則遺漏。唯有金能被木裝下,因此才叫買東西,而不是買南北。

朱熹聽話,大為驚異。先不論這個答案對還是錯,孩童能夠將五行說聯繫起來,已經屬實不易。

在五行學說之中,東方屬木,南方屬火,中央屬土,西方屬金,北方屬水。雖然五行說在秦漢時期就已經成熟,但一個十歲孩童能夠將五行說利用得如此貼切,卻十分罕見。

而且小孩這樣說,也並沒有違背古人的習慣,古人行為做事對陰陽風水之說極為考究,五行之說也是最常見的。至於買東西如此常見的行為,其實也蘊含了古人對社會的思考和探究。

當然這僅僅是買東西稱呼來源的一種說法,除此之外,為什麼叫買東西,還有很多原因。

二、古代城市布局的原因

和現代到處都是集市的分佈狀況不同,在古代,商業區和居民區是有著嚴格劃分的。

中國是一個極為傳統的以小農經濟立足的國家,從先秦時期到清朝滅亡,皆是如此。因此農業在統治者的心中有著重要地位,乃是國之根基。

小農經濟的主要特點便是安土重遷,較為穩定,而這無疑符合統治者要求社會安定的需求。反觀商業則不同,其有著極大的流動性,對於統治者的威脅極大,因此在古代才出現了士農工商這種特殊的等級制度。

商業在古代長時間受到統治集團的打壓,雖然商業獲利高,收益大,但對於統治者來說,社會穩定才是關鍵。因此在古代長期剩下重農抑商政策,並且從多個方面來限制商業的發展。

首先就是商人的地位,在中國古代,商人地位低下,即便家財萬貫,但地位卻不高。最典型的就是李白,李白出身商人之家,因此被限制參加科舉考試。所以李白才會多方面運作,結交達官貴人,得到推薦機會,被唐玄宗看重。

其次就是限制商業的發展,採用了嚴格的坊市制度。

在中國古代,經營商業的場所稱之為市,而居住區則被稱為坊。在隋唐時期,是坊市的分佈是有著嚴格管理的,二者是不允許建在一起的。

在北朝民歌《木蘭辭》之中便有東市買駿馬,西市買鞍韉,南市買轡頭,北市買長鞭這樣的描述。其實就反映了當時坊市制度的嚴格。

隋唐時期,坊市制度趨於完善,呈現出了嚴密的規劃和分工。

唐都城長安規模宏大,布局嚴謹,排列整齊。

外城的四面各有三個城門,同時六條大街貫穿十二座城門,成了長安城主要的交通要道,除此之外還有朱雀大街橫貫南北,成了長安城的中軸線。在這種建築形態下,長安城分為了嚴格的東西兩部分。

東部是萬年縣,西部是長安縣,為了滿足東西兩縣百姓的生活需求,東西兩部各設立了一個商業區,也就是市,唐代長安稱之為東市和西市場。其次便是星羅棋布的110個居民區,也就是坊。

至於東都洛陽的規劃,其實大致和長安接近,洛陽城內東北和南部屬坊市居民區,有109個坊,而西北側則是皇城。

相對只有東西兩市的長安來說,洛陽則有三市,分別是南市、北市、西市,洛陽市的規劃主要和洛陽城的建築形態有關,並且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地形地勢、河流走向的影響。

但總的來說,長安作為唐代都城,影響力也相對較大,其他地區城市的坊市規劃大都延續了長安的形態,如此一來,市場就自然而然是東西分佈了。因此百姓去購買物品,自然是向東西,久而久之也就成為了買東西。

那麼為何宋代時期反倒對買東西陌生了呢?

那是因為自五代開始,坊市制度逐漸被打破,原本的市不再受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。以往市場何時開市、關市,都有著嚴格限制,長安金吾衛其中一項職責便是負責坊市的宵禁管理,時間一到便開始催促百姓歸家,市場閉市。

但到了宋代,隨著經濟的發展,坊市制度已然無法適應經濟的需求,因此統治者順應時代發展,逐漸取消了對坊市的限制,打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。

因此我們在看宋代影視劇的時候會發現,居民區和商業區混雜在一起。而如果是漢唐時期的影視劇,會發現居民區和市場有著嚴格劃分,幾乎不可能冗雜分佈。

三、古代語言的習慣問題

上文提到了《木蘭辭》之中涉及了東西南北四市的稱呼,其實這樣的說法並不嚴謹。

如上文涉及長安城的城市規劃,我們會發現,古代城市習慣於坐北朝南,東西兩側乃是坊市的分佈之地,而南北大都是宮殿和政府駐地。

可能很多人會說那麼為何洛陽城會出現南市、北市這種情況呢?其實唐代時期,市場的時間空間限制已經有所打破,而且更多的是因為洛陽城受到了地形地勢的影響。其緊靠洛河建立,很多方面都要考慮周圍的地形等。

而《木蘭辭》乃是南北朝時期的民歌,城市規劃還是非常嚴格的,並且對市的分佈也是有一定要求的。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,是因為作者在創作的時候用到了互文的手法,來使民歌更加朗朗上口,是為了滿足創作需求。

再有一種情況就是為了簡約描述,很多人都覺得古人文縐縐地喜歡長篇大論,其實古人也討厭那些啰里啰嗦的講話方式,也會採取較為簡單的方式進行表述。

最典型的就是孔子修訂的《春秋》,為什麼這本編年體史書要叫《春秋》呢?

在先秦時期,每一季的開始,都需要按照春夏秋冬四季進行書寫記載,並且古時曆法,先有春秋,後有冬夏,其實春秋便代指了時間的變化。

史書一般追求的都是簡約幹練,因此取名之時也採取了較為簡潔的方式,名為《春秋》。

至於我們說的買東西,其實也大致經歷了這麼一個過程,當我們聽到買東西的時候,其實就說明曾經也許有買南北的說法。

但在長期的社會發展和語言發展過程中,人們發現買東西顯然要比買南北說起來束縛,因此久而久之大家就習慣用買東西來代指購物。

再回到五行說上,中國古代建築大都坐北朝南,南方屬火,陽氣旺盛,北方屬水,性屬陰。在這種建築格局之下,市場居於東西無疑是最便捷的布局,能夠滿足百姓生活的需要。

因此我們不能單單說其到底受到了哪個因素的決定,其實際上是中國千百年來無數百姓的實踐所形成的,在長期的生活中,他們總結規律,找到最合適、最便捷的生活方式。

總結

東西也罷,南北也好,看似簡單的問題,一旦深思熟慮起來,我們就會發現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刻道理。這就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展現。

簡單的話語,是時間和理論不斷驗證而來的,絕非空穴來風。

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中,使得我們忽略了其早期的發展。就如同現在我們早已習慣的電力,卻不知其最初發明之時的艱難險阻。

來源:今日頭條

Click to show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