結婚5天出走!5年僅回一封信「時隔26年歸家」 他向髮妻「深鞠一躬」:不是愛人 是親人
1939年2月,郭沫若的侄兒郭宗璞也來了重慶,找到郭沫若說郭朝沛病重,請他回鄉探望。此時郭沫若已經離家26年,母親和大哥早已離世,26年彈指一揮間,昔日意氣風發的青年已成了成熟穩重的中年大叔,但對於故鄉,他終究是個孩子。2月25日,郭沫若在另一位侄兒的陪同下回到了家鄉。
張瓊華早就接到了郭沫若要回家的消息,這天她早早就同家人一起到場口的牌坊去迎接。當戴眼鏡穿制服的郭沫若由遠及近慢慢走入視線時,張瓊華的心臟開始狂跳,沉寂了26年的血液彷彿此刻才開始流動起來,她用盡全力按捺住內心的激動,默默地站在眾多女眷的背後,故作冷靜地看著他與弟兄,侄兒親熱地握手,交談。
Advertisements
到了郭家,郭沫若直奔父親的病榻,跪在地上連聲呼喚「爸爸~爸爸~」,但此刻郭父早已認不齣兒子來了。坐在床邊的四姐見狀,在父親床前用手比劃了一個「八」字,郭父這才明白過來。他吃力地對女兒說:「八兒回來了,八女子(指張瓊華)就好過了。」
退出病房後,家人向郭沫若告知母親的臨終遺言:「他日八兒歸來,必善視吾張氏媳,毋令失所。」公婆如此待張瓊華,也算是她的一點慰藉了。郭沫若得知這麼多年張瓊華對郭家一家老小始終盡心儘力,公婆生病她也是衣不解帶的伺候,從無怨言,頓時對張瓊華肅然起敬,作勢就要行跪拜禮。張瓊華趕忙制止了,於是郭沫若便改為深鞠一躬。
這一鞠躬,是對她這麼多年代他盡孝的感謝,是對她以怨報德的敬佩,也是為他自己這麼多年對她不聞不問表示歉意。
Advertisements
晚上,大家圍坐廳堂閑話家常,郭沫若見張瓊華沉默,便主動遞了塊峨眉糕過去與她搭話:「這幾年過得可好?」
張瓊華受寵若驚,顫抖著手接過,「還好,還好……只要你在外邊好,我在家裡就好!」
往事一幕幕閃回,她不禁悲從中來,淚水竟是怎麼都止不住。郭沫若又道,「我對不起你,你不恨我嗎?」
張瓊華沉吟半晌,「都是我命不好,怪誰呢?我早已想通了,沒有當初,你就沒有今日。不要再說了,一切都是命中注定!」
回首往事,痛苦和委屈自然不少,令人唏噓的是此刻她竟還在為他考慮。
為了感謝張瓊華二十幾年如一日伺候父母的辛勞,郭沫若親手寫了兩幅條屏贈給張瓊華,兩幅皆有「書付瓊華」的字樣,張瓊華很高興地收下了。郭沫若甚至還開玩笑說,「以後你如果沒有錢用,可以拿去賣幾十個大洋。」
Advertisements
當然,他知道張瓊華必然不會這樣做。的確,後來在生活最拮据的時候,她也不曾動過這兩幅條屏的主意。而在郭沫若逝世後,樂山市文物管理所來徵集他的文物,她卻慷慨地獻了出來。
圖 | 郭沫若與夫人於立群、孩子們合影
Advertisements
不是愛人,是親人
1938年,郭朝沛將家產分給四個兒子。郭沫若名下有數十擔租谷。關於這份財產的歸屬,眾人意見不一。郭朝沛寫信給郭沫若,他回復得很明確:全部歸張瓊華支配。她孤身一人,只會做家務事,沒有別的收入,就靠這些租谷過日子。雖然不算很富裕,倒也不愁衣食。郭沫若對張瓊華雖無愛情,卻有親情,當不成愛人,卻還有家人的關心和愛護。
1939年7月5月,郭朝沛病逝。7月11日,郭沫若帶著於立群和兒子漢英,一家三口從重慶趕回沙灣奔喪。張瓊華主動將自己的房間讓給他們住,對他們的生活也諸多照顧。令人驚奇的是,張瓊華竟然跟於立群也相處得很好。張瓊華特別喜歡漢英,老是抱著他逗他玩。於立群對於兒子的護理非常講究,卻非常放心把孩子交給張瓊華。
Advertisements
因為郭沫若的工作繁忙,而郭父又是11月份才下葬,郭沫若只得先返回重慶處理工作 ,留母子二人在這裡。治喪期間,按舊習俗是不能食葷腥的,但於立群需要給孩子餵奶。張瓊華便悄悄託人買來活雞鮮魚,親手烹制,以幫助於立群催乳。12月,喪事處理完畢,張瓊華和家人一起送郭沫若一家三口離開沙灣。
Advertisements
解放後,張瓊華因食地租,階級成分被定為地主。「清匪反霸減租退押」工作組考慮到她是政務院副總理郭沫若的家屬,反覆向她講解黨的政策,要她帶頭退押,取得貧苦農民的諒解。張瓊華表示同意,但她實在沒有什麼積蓄,只好向郭沫若求助。郭沫若隨信寄來了匯款單。而後幾個農會幹部又覺得太少,而且聽說郭沫若得了一大筆前蘇聯授予的「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獎金」,再次找張瓊華談話。張瓊華沒有辦法,只得再次求助。雖然郭沫若所得的獎金已經如數捐獻給抗美援朝,但他還是再次寄來匯款單。
1951年,張瓊華由沙灣搬到樂山城裡居住。由於沒有經濟來源,她只能變賣東西過日子,後來沒剩下什麼東西了,就做葉兒粑賣。無奈張瓊華太過實誠,做的葉兒粑個大價低,沒多久就虧本了。後又改為替別人做衣物,還是難以糊口。郭宗瑨來訪,她忐忑問他可不可以找郭沫若要點生活費。郭宗瑨說:「你早就該寫信去要嘛!」於是她細細盤算,決定每月向郭沫若要15塊錢作生活費。郭宗瑨覺得太少,她答道:「他也不很寬裕,不要加重他的負擔,就15元行啦!」郭沫若按月寄來了,後來還增加到20,25,30元。
Advertisements
1978年,郭沫若病逝於北京。因為親友故意向張瓊華隱瞞了這個噩耗,所以她並不知情,還在奇怪為何三個月沒有收到匯款。三個月後,匯款來了,連同前三個月的一起。原來是有關方面得知了相關情況,承擔了匯款任務。
圖 | 郭沫若
「媽媽~媽媽~~」
郭沫若去世後,樂山文管所的幹部來拜訪張瓊華,說郭沫若在沙灣的故居要修復,對外開放參觀。張瓊華隱約察覺出了什麼,卻沒敢問。文管所的幹部請她把當年結婚的雕花大床,高立櫃以及其他物品交給文管所,他們會另換新的給她。對於這些陪伴了自己60多年,見證了她從青絲少女變成白髮老嫗的的傢具,她其實十分不捨得。但聽說這是對郭沫若有益處的事情,她還是答應了。
郭沫若逝世一周年的時候,首屆郭沫若學術討論會在樂山舉行,郭沫若的女兒郭庶英、郭平英姐妹特地從北京趕來參加。姐妹倆還專程去看望了張瓊華。一見面,倆人就親熱地拉著張瓊華的手喊「媽媽~媽媽~~」。老人被這突如其來的『媽媽』砸暈了,趕忙問旁邊的侄媳婦,侄媳婦笑著解釋道這是郭沫若和於立群的女兒。老人轉頭便淚眼朦朧,但還是止不住地笑著點頭,高興得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來。
「媽媽」是一個多麼親切,多麼令人心醉的稱呼啊,她以為她這一輩子再也聽不到這樣親切的呼喚了。嫁給郭沫若,註定了她這一輩子膝下無所出,她不後悔。但她依然渴望當一個母親,一個平凡的母親,就像全天下所有的女人那樣。只是,這樣子簡單的期望只能下輩子再實現了。雖然她收養了很小就死了母親的侄女張樹珩,但是那也不是母親跟子女的關係。本來以為這會是她的一個遺憾,沒想到老了老了,還能圓她一個夢,讓她做一回「媽媽」。
1980年5月24日,張瓊華溘然長逝,享年90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