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有深意!朱熹問學生:為何叫「買東西不是買南北」? 10歲小孩「一語說破」:長知識了

外城的四面各有三個城門,同時六條大街貫穿十二座城門,成了長安城主要的交通要道,除此之外還有朱雀大街橫貫南北,成了長安城的中軸線。在這種建築形態下,長安城分為了嚴格的東西兩部分。


Advertisements

東部是萬年縣,西部是長安縣,為了滿足東西兩縣百姓的生活需求,東西兩部各設立了一個商業區,也就是市,唐代長安稱之為東市和西市場。其次便是星羅棋布的110個居民區,也就是坊。

至於東都洛陽的規劃,其實大致和長安接近,洛陽城內東北和南部屬坊市居民區,有109個坊,而西北側則是皇城。

相對只有東西兩市的長安來說,洛陽則有三市,分別是南市、北市、西市,洛陽市的規劃主要和洛陽城的建築形態有關,並且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地形地勢、河流走向的影響。

但總的來說,長安作為唐代都城,影響力也相對較大,其他地區城市的坊市規劃大都延續了長安的形態,如此一來,市場就自然而然是東西分佈了。因此百姓去購買物品,自然是向東西,久而久之也就成為了買東西。

Advertisements

那麼為何宋代時期反倒對買東西陌生了呢?


那是因為自五代開始,坊市制度逐漸被打破,原本的市不再受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。以往市場何時開市、關市,都有著嚴格限制,長安金吾衛其中一項職責便是負責坊市的宵禁管理,時間一到便開始催促百姓歸家,市場閉市。

但到了宋代,隨著經濟的發展,坊市制度已然無法適應經濟的需求,因此統治者順應時代發展,逐漸取消了對坊市的限制,打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。

Advertisements

因此我們在看宋代影視劇的時候會發現,居民區和商業區混雜在一起。而如果是漢唐時期的影視劇,會發現居民區和市場有著嚴格劃分,幾乎不可能冗雜分佈。

三、古代語言的習慣問題

上文提到了《木蘭辭》之中涉及了東西南北四市的稱呼,其實這樣的說法並不嚴謹。


Advertisements

如上文涉及長安城的城市規劃,我們會發現,古代城市習慣於坐北朝南,東西兩側乃是坊市的分佈之地,而南北大都是宮殿和政府駐地。

可能很多人會說那麼為何洛陽城會出現南市、北市這種情況呢?其實唐代時期,市場的時間空間限制已經有所打破,而且更多的是因為洛陽城受到了地形地勢的影響。其緊靠洛河建立,很多方面都要考慮周圍的地形等。

而《木蘭辭》乃是南北朝時期的民歌,城市規劃還是非常嚴格的,並且對市的分佈也是有一定要求的。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,是因為作者在創作的時候用到了互文的手法,來使民歌更加朗朗上口,是為了滿足創作需求。

再有一種情況就是為了簡約描述,很多人都覺得古人文縐縐地喜歡長篇大論,其實古人也討厭那些啰里啰嗦的講話方式,也會採取較為簡單的方式進行表述。

Advertisements


最典型的就是孔子修訂的《春秋》,為什麼這本編年體史書要叫《春秋》呢?

在先秦時期,每一季的開始,都需要按照春夏秋冬四季進行書寫記載,並且古時曆法,先有春秋,後有冬夏,其實春秋便代指了時間的變化。

史書一般追求的都是簡約幹練,因此取名之時也採取了較為簡潔的方式,名為《春秋》。

Advertisements

至於我們說的買東西,其實也大致經歷了這麼一個過程,當我們聽到買東西的時候,其實就說明曾經也許有買南北的說法。

但在長期的社會發展和語言發展過程中,人們發現買東西顯然要比買南北說起來束縛,因此久而久之大家就習慣用買東西來代指購物。

再回到五行說上,中國古代建築大都坐北朝南,南方屬火,陽氣旺盛,北方屬水,性屬陰。在這種建築格局之下,市場居於東西無疑是最便捷的布局,能夠滿足百姓生活的需要。


因此我們不能單單說其到底受到了哪個因素的決定,其實際上是中國千百年來無數百姓的實踐所形成的,在長期的生活中,他們總結規律,找到最合適、最便捷的生活方式。

總結

東西也罷,南北也好,看似簡單的問題,一旦深思熟慮起來,我們就會發現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刻道理。這就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展現。

簡單的話語,是時間和理論不斷驗證而來的,絕非空穴來風。

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中,使得我們忽略了其早期的發展。就如同現在我們早已習慣的電力,卻不知其最初發明之時的艱難險阻。

來源:今日頭條


Advertisements

回首頁

2/2

Advertisements